清明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有上墳祭拜英烈的習俗。
很多校園都會在清明節前後,安排學生前往烈士陵園、革新紀念館進行上墳祭拜活動,思念革新先烈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清明節祭拜烈士陵園,本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活動,可4月1日,寧夏固原兩所中學安排的一場祭拜烈士陵園的活動,卻在網上引發熱議,甚至遭到了網友的口誅筆伐,被說成是苦難教育,形式主義。
這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
1據報道,4月1日,寧夏固原市第二中學和弘文中學兩所校園,安排2300多名師生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園進行上墳祭拜活動。
活動當天,全體師生淩晨四點多到校集合,5點前從校園出發,歷經5小時步行,大約在上午10點抵達烈士陵園。隨後,全體學生參與祭拜儀式,為烈士敬獻花籃,仰視烈士石碑,整個活動大約繼續一小時。
正午吃飯休息大約三個小時,下午三點安排學生返程,晚上八點左右到達校園。
看似一次往常的活動,之所以會引起廣泛重視,是由於烈士陵園距離校園大約有27公裏,2300多名學生往返要步行54公裏。
2有網友對此表示質疑,以為初中生步行54公裏,超出身體的承受規模,會給學生健康帶來損害。
以為步行54公裏距離太長了,十四五歲的中學生身體根本吃不消,會加重膝蓋的磨損,甚至還會傷及腿和脊柱。
對於這些人,我想說的是孩子遠比你想的剛強!嬌貴的是家長,而不是學生!
看看當下,家長們一味的把孩子當成溫室裏的花朵培育,在家裏百般寵愛,衣來張手飯來張口,上學車接車送,嚴峻缺乏訓練,身體素質每況愈下。以至於脆弱到做早操都會手腳抽筋,初中生跑1000米有人暈倒。
其實十四五歲的年紀,正是不怕苦不怕累,不知疲倦的青春期。在家長眼中看來不可能的步行54公裏,在學生看來卻是一次激動無比的體驗,是一次滿懷等待的旅程,是對自己一次全新的挑戰。
有時候孩子遠比你想的剛強,請一些家長恰當放手,讓孩子經風歷雨,否則怎麽茁壯成長。
3有網友質疑校園是強迫學生參與步行祭拜,完全不管學生的安危,是苦難教育,是形式主義!
我想說的是,那些說步行祭拜烈士陵園是苦難教育的人,只看到了步行54公裏,長途跋涉,學生身體吃不消。但我看到的是一次磨煉毅力的愛國教育之旅,一群朝氣蓬勃的學生,為了祭拜英烈,鍥而不舍的精神。
固原中學清明節安排學生步行祭拜烈士陵園的活動,是從1995年開始的,期間從未中止。一件事情堅持了28年,假如還是形式主義,那我期望有更多這樣的「形式主義」。
據固原二中的教師回憶,校園每年安排步行祭拜烈士陵園的活動,初衷是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領會革新先烈長征之艱苦,革新之不易,磨練毅力。
步行活動每年都是自願參與,並無強迫行為,每年學生報名都十分活躍,簡直一切學生都會報名參與。
在安全保證方面,校園會指使教師全程跟隨,並安排有校醫和車輛墊後,假如有學生身體出現不適,或是堅持不住,能夠選擇搭車,但4月1日活動當天,全體師生沒有一個掉隊或退出。
一位參與此次步行的學生回憶,在安全方面,校園簡直做了萬全的措施,假如堅持不住能夠坐專車前往。
從這名學生的話中,能夠看出來盡管路程遙遠,但學生們一路上鬥誌昂揚,相互鼓勵,相互攙扶,沒有一人掉隊畏縮。
培育學生知難而進,永不畏縮的精神,或許正是固原中學28年堅持步行祭拜烈士陵園的意圖之一。
4除了質疑之聲,更多的還是支持者。
「思念先烈,訓練毅力,為你們自豪!」
「長征2萬5千裏,是革新先烈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而走。平和年代,中學生步行54公裏是思念先烈的腳步,應該走,必須走!」
「健我體魄,思念先烈,振興中華!為固原二中和泓文中學的師生點贊!」
一條條支持者的留言,有力反擊了一些帶著偏見的質疑!
拋開要點來說次要點!
回過頭來看整件事情,發現由於這些質疑之聲,本來一件宣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活動,卻被成功轉移了公眾的註意力,讓人們只重視步行54公裏,而忽略了要點。
訓練學生,增強體質,只是活動的意圖之一,思念先烈,增強愛國主義才是活動的根本意圖。
少年強,則國強。假如說增強青少年身體素質,是一個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動力,那培育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就是一個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