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明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結晶,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力價值、思想方式、想象力和文明認識。認識、了解並傳承非遺文明是今世青少年學習傳承我國傳統文明重要途徑。
「金繡娘」編出千絲錦11月27日下午,《非遺繪本<金繡娘>互動劇》在羅店中學藝體中心火熱開演,初中部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劇目扮演寓教於樂,現場氣氛火熱,高潮叠起,學生們在賞識扮演的同時,還領略了寶山區以及羅店鎮經典非遺文明的魅力。
活動方式多樣。有關「花」的古詩文飛花令、賞畫品「意境」之古詩歌曲腦筋風暴、「金繡娘」故事扮演性敘述、頭巾文明感受和相關知識學習、沈浸式參與繡品內容創作等貫穿扮演全程,方式豐富,生動有趣。
現場氛圍火熱。在多樣化的扮演活動中,各位學生積極參與各個環節,充分展現了自身的文學積累和文明素養,充分展現了作為青少年積極向上的精力風貌。
於娛樂中傳承。在互動劇藝人們詼諧熱情的扮演中,學生們參與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積極參與劇情的推動,還學習了頭巾的佩帶方式以及在勞動生產中的效果,領略了非遺文明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蔡氏剪」顯示工匠心寶山非遺項目傳承人蔡德福也走進羅中校園,在九(3)班開展了一節別開生面的非遺剪紙課。
剪紙教育開端前,蔡德福教師熱情洋溢地介紹了我國剪紙藝術的前史,「何為剪紙?便是在紙上做文章。剪紙的故鄉在我國!」一把剪刀,一張紙,就可以表達生活中的各種喜怒哀樂,手工藝術便是抒發感情最好的方式。蔡教師引經據典,對剪紙藝術的撒播、技法、表現方式如數家珍,字裏行間浸透對中華藝術的熱愛和自豪感,引領學生們走入剪紙的國際。
蔡教師在一張沒有任何符號和線條的紙上信手遊走。學生們目不轉睛地盯著,不到兩分鐘,大公雞的概括呼之欲出。隨著蔡教師耐性細致地為同學們講解「一剪法」和「二剪法」的關鍵,大公雞的翅膀,頭部,茸毛順次而出,左右展開後一張栩栩如生的四方連續大公雞便栩栩如生。
看著蔡教師遊刃有余的技藝,九(3)班的學生們驚嘆之余也躍躍欲試,紛紛拿起剪刀,按蔡教師講解的要領著手實踐。這次蔡教師為學生們提供的材料是「喜上眉梢」,預祝學生們蟾宮折桂。
「仔細、耐性、恒心,不止剪紙,做學問也是相同。有了這『三心』沒有做不成的事。」下課之前,蔡教師仍不忘對學生們諄諄教誨,並將自己的剪紙作品贈送給班級以激勵我們。
經過這次蔡氏剪紙體會課,學生們不僅親手製作了精美的剪紙作品,也體會了非遺的魅力,感受了傳統文明的獨特神韻。傳承人蔡德福教師對傳統文明的據守和孜孜以求的工匠精力,讓學生們的文明傳承使命感情不自禁。
非遺文明進校園既有助於青少年近距離觸摸非遺、了解非遺,更實現了非遺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的承繼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