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報名參與了校園的書法社團,還參與了不少赤色研學實踐和課外活動,愈加認識到自己作為新年代青少年的責任。請習爺爺定心,我一定牢記您的教導,結壯學習,盡力實踐,做一個對國家、對公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記者 張樂佳收拾)
風和日暖,綏德疏屬山上一片生機勃勃。
3月30日,記者走進位於山腰上的綏德試驗中學,學生們正在操場上遊戲和訓練,校園內讀書聲、歌聲、歡笑聲……匯成一首青春洋溢的「合唱」。
綏德試驗中學位於陜西省立第四師範校園(綏師)原址,不遠處是中共綏德地委原址。深沈的赤色文明,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新苗」。
2021年9月14日,總書記在綏德試驗中學調查時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厚植愛黨、愛國、愛公民、愛社會主義的情感,盡力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展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年多來,綏德試驗中學的師生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傳承赤色精力,貫徹落實「雙減」改革方針,推動「三個講堂」,著力培育好擔任民族復興大任的年代新人。
讓學生們都能找到合適自己生長的空間,育好「每一朵花」
每天17時,在綏德試驗中學格致樓上,總是靜悄悄的教室都會「按時」熱烈起來。
3月30日下午,記者走進教育樓,推開「人氣」社團——泥塑社團教室的門,只見學生們圍坐在一起興奮地溝通,轉眼之間,便捏出一只只栩栩如生的泥兔,歡聲笑語、熱烈非凡。
與此一起,在對面的書法教室裏,一群學生正凝思靜氣,操練書法,墨香陣陣,一片安靜淡泊。
民歌、架子鼓、曳步舞、剪紙、朗讀……教育樓裏的每間社團教室主題不同、風格各異,學生們都能在這兒找到合適自己的自在生長空間。
「近年來,咱們升級了社團教室硬件設施,讓每位學生能夠依據興趣自主參與兩個特征社團。」校長王軍寧說,「特征社團是我校展開本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培育學生歸納本質,促進學生全面展開。」
一年多前,總書記曾來此觀賞。他指出,咱們辦教育,便是要前進公民歸納本質,促進人的全面展開,進步社會文明程度,堅定文明自信,增強全民族發明生機。
本質教育,任重道遠。
從剛開始建立起4個興趣小組,到現在28個涵蓋藝術、體育、科技、非遺的特征社團,多年來,綏德試驗中學不斷豐富社團種類,完善活動場所,進步教師專業程度;「雙減」方針出爐後,更是將社團課程頻率前進到每日展開。
「非遺社團不僅訓練孩子的想象力和動手才能,也讓傳統文明『潤物細無聲』地傳承。」泥塑社團指導教師、綏德民間泥塑非遺傳承人王文瑜時常帶著著作來校園與孩子們溝通。
擔任八年級語文教師的書法社團指導教師王永平則更垂青本質講堂對學生日常學習的協助:「以書法為例,能協助學生養成謹慎認真、幹事有始有終的作風,培育好的學習習慣。」
通過學習全國各地其他校園先進經驗,校園不斷完善社團課程辦理。「下一步,咱們還將形成社團評比方案,依據學生反應采納社團動態淘汰製,讓更多學生參與更感興趣的社團。」王軍寧說。
教育樓上,「以革新之火點亮美好教育」一排赤色大字引人註目。
美好教育是什麼樣的?學生們有自己的答案:「學習製作泥塑前進了我的審美才能,每次看到自己的著作都很有成就感!」
「操練書法對我的學習很有協助,上次教師表彰我作業和卷面更整潔了!」
「我每天最期待去乒乓球社團,在跟對手商討技能的過程中交到了好多朋友!」
……「每次走在樓道裏,我都有種美好感。」王軍寧欣喜地說,「讓每個孩子都有喜好、快樂生長,這便是最理想的本質教育講堂。」
以學生為本,重視「對癥下藥」
「三個講堂育人,厚德啟智體強,總書記來校殷切期望,立德勤學前進做國家棟梁……」
每個清晨,這首新校歌都會響徹綏德試驗中學。學生們迎著向陽,在歌聲中走進校園。
一年多前,總書記來到校園調查時指出,要深化教育教育改革,強化校園教育主陣地效果,全面前進校園教育質量,真正把過重的學業擔負和校外訓練擔負減下來,辦妥公民滿意的教育。
現在,綏德試驗中學不僅把這些諄諄囑托寫進校歌,更在日常教育中付諸實踐。
「抓好第一講堂,要重視『對癥下藥』和『按部就班』。」該校九年級數學教師劉小剛說。
對學生們來說,他不僅是講臺上的嚴師,更是日子裏的「知心人」。
談及校園一系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和立異探究,劉小剛頗有心得:「比方分級布置作業,給學生更多自主選擇權和展開空間,通過ABC三類難度作業,對癥下藥,培優補弱。」
依據學生們的情況對癥下藥,讓每個學生找準自己的學習日子節奏,實現最大化最高效的前進,是教師們始終堅持的教育理念。
此外,「人人公開課」「青藍工程」「同課異構」……校園大力展開各項教研立異活動,力圖打造高效講堂,通過曬課、亮課,進步教師全體教育水平。
在「雙減」方針出爐後,校園還迎來一個新的應戰——成為一所家校共育的「大校園」。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求校園、家庭、社會構建一個三位一體保障體系。」王軍寧說。
校園家長教育指導中心、校長接待日、家長開放日、家長學堂、家長論壇……一項項活動,旨在引導家長建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前進家長全體本質,優化家長教育環境。
「陪同和耐心非常重要。」從業多年的九年級班主任張正東表示,校園和家庭要共同重視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
「咱們盡力構建校園教育為主體、家長教育為基礎、社會教育為依托的協作育人體系,使校內校外教育協調一致,形成家校合力,促進學生健康生長。」王軍寧說。
點燃赤色火苗,讓赤色基因代代相傳從綏德試驗中學北教育樓一側拾級而上,綏師原址映入眼簾。
「這片操場上曾是兩排窯洞……」站在原址前,劉小剛細數校園的種種變化。2001年他從綏師畢業,多年後又回到這兒教書。
「許多地方都變了,可是也有始終不變的東西。」劉小剛望向操場上的學生們,「校園對赤色精力的傳承沒有變,教師們的教育情懷沒有變。」
「讀書勿忘救國,救國勿忘讀書。」這是1924年,革新先驅、時任綏師校長李子洲提出的辦學理念。
現在,這一行字仍站立在教育樓頂上,也成為綏德試驗中學推動「第三講堂」,展開赤色教育的方向與指引。
「校園充分使用『第三講堂』,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入社會與自然,走向社會實踐基地。」綏德試驗中學副校長劉宏雄擔任赤色教育工作多年,他說,「咱們通過定期展開社會實踐、研學遊覽、觀賞赤色基地等活動,讓赤色基因代代相傳。」
在「五一」「七一」,學生們走進綏德縣革新歷史紀念館、郝家橋村、路遙紀念館……仰視老一輩革新家的工作環境,學習老一輩革新家堅定的理想信念。
踏著春色,學生們來到裴家峁生態園區,趙家窪、高西溝農業產業園區,展開責任植樹,承受勤儉節約教育,揮灑汗水,幹勁十足,認識到勞動成果來之不易。
以「體驗、實踐、搬遷、使用、立異」為目標,「第三講堂」讓學生在看、思、學中,實現常識、思想、才能、素養的同步進步,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展開。
「咱們一定會接好年代的接力棒,承繼革新長輩的革新精力!」觀賞綏德三五九旅和綏德警備司令部原址後,綏德試驗中學七年級學生雒禹婷在讀後感中寫道。
為更好講述赤色故事,校園還編寫了《李子洲的故事》等校本教材,使用課余時間安排學生學習。
綏德赤色故事、赤色影視、赤色講演、赤色常識競賽、唱紅歌比賽等活動,早已融入學生的日常日子中,更為學生未來展開奠定了赤色文明底色。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每次觀賞結束後,學生們都會唱起革新歌曲。赤色音符所承載的赤色精力,已深深地紮根在每個綏德試驗中學學子的心中……(記者 周明 張樂佳)
記者手記「每一朵花」都自在開放在綏德試驗中學采訪過程中,非常感動咱們的一點是,每一位觸摸過的教師,都會設身處地去理解和尊重學生。
教師劉小剛提到的「對癥下藥」「給學生自己選擇的權利」,教師張正東提到的「最重要的是陪同學生生長」,其實都表現了對個別的重視和關懷,給予每位學生「合適」的機會,重視人的全面展開,這正是現代教育應該盡力的方向。
采訪過程中,咱們始終能從師生身上感受到一種張弛有度、不驕不躁的情緒。這種情緒來源於他們對所處教育環境的認可。
特征社團是該校一個亮眼的標簽。走入孩子們的講堂,咱們感受到本質教育在這兒絕不是一句空談。
架子鼓講堂上的青春熱血,陜北秧歌講堂上的年輕力氣,泥塑講堂裏的天馬行空……學生們的熱情、生機、自信感動了咱們,一起也向咱們標明,藝術、體育不是調劑學習日子的「花架子」,而是真正培育審美、開闊眼界、健全靈魂的必要課程。這樣的培育方法,有助於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展開的新年代青年。
本質教育不能用一套標準去評定所有學生,要尊重和理解每一位學生的「可能性」,讓「每一朵花」都能自在開放。